翻页   夜间
17中文 > 清山变 > 第147节 军火买卖(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网] https://www.17zhongwen.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47节军火买卖(1)

    恭亲王奕欣全权负责此番英人进京之事,皇帝于他的处事也很是满意,而且,英人所求甚大,有时候君臣两个就细节会商,总是要再临时召唤军机处重臣前来,到后来,皇帝觉得这样太过耽误时间,干脆就在召见军机处的时候,传奕欣一体陛见了。

    旁的事奕欣插不上话,只是在一边跪听,心中也自佩服,听皇帝和众人处置国事既快捷又清晰明白,几句话的功夫就将自己听来很是繁杂的事物料理的清清楚楚。

    今天的事情便是这样:上一次奕欣奉旨到天津与英人会商,尚有巡视大沽口炮台之责,谁知道巡视之后令人大失所望,军容倒还整肃,兵弁士气也还饱满,只有一个:火炮威力太弱,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巩固海圉(音语)的实际效用。

    皇帝也很觉得为难,火炮不足使用,不是人力能够解决的,大清也有武备处,负责整理、修缮破损的武器装备,只是火炮并未损坏,又如何解决?前些日子,他派兵部左侍郎孙葆元再一次赴津巡视,得到的结果更加糟糕。

    在孙葆元上的折子中称:“沿岸炮台,多不可用,每一发炮,烟气眯目,……”语气非常的率直。

    贾祯、赛尚阿等都知道孙葆元为人过于耿介刚直,知人论世,难免偏激,因此,对这个奏折上的话,不甚深信。但大沽口炮台是海防重地,轻忽不得,因而军机处议了议,都认为很是为难。只能是请旨定夺了。

    “臣以为,大沽炮台地势要紧,更是京畿门户所在,孙葆元折子中有我皇上欲‘……永固边圉,则大沽炮台非彻查整修,以精进武备’之语,虽语出切直,却也是为国谋的诤言。是而,臣以为,当派遣武备处司员再赴天津,与孙大人等商讨之后,再行寻求解决之道。”

    “老六,”皇帝突然转过脸去,问向奕欣,弄得他一愣:“啊。臣弟在。”

    “英国特使已经回去了吗?”

    “回皇上话,还不曾回去。”

    皇帝点点头,又把脸转了过来,“这件事啊,朕想,是不是可以寻求一点英国人的帮助呢?”

    奕欣一下子愣住了:“皇上的意思是?”楞了片刻,突然叩下头去:“皇上,此等太阿倒持之举,请恕臣弟不敢苟同啊!”

    “什么太阿倒持?”

    “皇上的意思,难道不是把我大清海防重任交予英人措手吗?”

    “你糊涂了?”皇帝笑骂一声,他说:“朕几时说过要让英人负责我大清的海防?朕的意思只是说,在火炮一节,与英人会商,哪怕是购买呢?也要得到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炮。你等一会儿下去,和英人商议一下,若是彼邦也同意,便议定此事,具折来奏。”

    “喳。”

    和奕欣交代了几句,皇帝又低头看向赛尚阿等人:“你们认为呢?”

    “皇上圣明。英人武备精进,当年已有明证。”贾祯不敢说得太过透彻,一些事君臣彼此心照也就是了。他说:“只是,武备之事事关我大清海防安靖,臣只恐英人未必会同意将先进的武备售卖于我呢。”

    “你错了。”借这样的机会,皇帝正好给众人宣讲一番:“英人所求不过‘利’之一字,你们以为他们只是为了鸦片一物而轻发虎狼的吗?不是的。他们只是为了在我中华攫取更大的利益而已。”他说:“而利益之得,最可满足英人贪欲之壑的,便是军火二字。我大清有了这样的需索,嘿。你们等着看吧,不但是英国人,怕是四方蛮夷都要主动登门了。”

    “臣弟明白了……”奕欣很是不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夷人有什么联系,却也懂得货比三家的道理,心中知道皇帝的话都说到点子上,当下叩头领旨

    “还有一件事,前几日朕游西苑,宫墙外有北堂教堂。地势甚高,登楼远望,俯视禁苑,成何,不可鲁莽。”

    “听特使先生的意思,竟似是解决不了了?”

    “倒也不能这样说,”伯明翰卖了个关子,他说:“这件事如果希望成功,只有派人到巴黎,与北堂所属教会的会长商量,得到他的许可,法国人想来就不会再阻挠了。”

    李鸿章突然在旁边插话了,“如果请特使先生去说,能不能办得通?”

    伯明翰倒没有想到中国人会提出这样的请求,思虑了片刻,他说:“我是英国人,但是我信奉天主教,以教友的资格,倒也可以去说。”

    “如果请特使先生专程去办此事,不知道特使先生可有成议?”

    “第一,”伯明翰说,“要请中国政府给我一份委任书,作为凭证;第二,我到了巴黎,先要联络几位有声望的人士,请求他们协助;第三,见了法国天主教会的会长,我想可以这样说……”

    伯明翰准备的说词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一向受到优待保护。如当年中国皇帝陛下恩准法国教士在京中兴建教堂,并恩准在中国传教。这种格外体恤的恩惠,不可忘记。

    而北堂的建制过高,下窥宫廷,依照中国的习惯,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现在中国政府愿意另外拨给一方基地,并负担建筑新堂的费用,这是情理两得之举。如果接受中国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还可以特颁上谕:凡在中国传教的外国人,只要安分守己,不犯法纪者,各省督抚一律保护,不准欺侮。

    “我想,”他又说,“大致照这样的说法,应该可以征得同意。然后,我再转到罗马去见教皇,事无不成。”

    奕?大皱其眉。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教堂,竟然要这样的大费周章,便是己方动手,强行拆除了又能如何?

    和身边的宝?、李鸿章商议了几句,“听伯明翰的话不像是在推搪敷衍,此事暂且搁置,还是问问他们皇上念兹在兹的火炮之事吧?”

    奕?白了对面的英使一眼:“佩衡,你来说吧。”

    “喳。”宝?答应一声,接过了话头:“我国皇帝陛下有意加强中英两国交往,特别提出:要购买贵国武备。”

    伯明翰一愣:“不知道是什么武备?”

    “便是火炮。不知道贵国肯于出售吗?”

    伯明翰心中大喜!正如皇帝和几个人说过的那样,英人追逐利益二字,上至政府,下至商人,无不望风景从。‘一鸦’之前,中国初开海禁,英国很是为打开中国这样一个无比广袤的市场而欢欣鼓舞,商人们或租借或购买商船,越洋而来,谁知道闹了极大的笑话!

    英人贪图重利,而且不做任何的调查,运来的都是一些钢琴、睡衣、刀叉、瓷器、咖啡等物。这样的东西在中国如何销售得出去?便是连运费也都赔上了,弄得英国商人苦不堪言。相反的,中国的商品却源源不绝的通过广州口岸销往英国及各殖民地。道光初年,中英之间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了三、五百万两之多!

    到后来,英人也学得聪明了,改为输入一些镜、钟、表、玩、腌腊、海味、洋酒、药材、杂货、布匹花幔等物,却还是抵不上从中国出口到英国的物品的贸易额来得大。

    而且在中方和英方议定的《海关税则》之中,以上诸物皆要课以重税。例如燕窝,上等燕窝每百斛就要上缴税金五两;即便是柴鱼(就是鱼干),也要上缴肆钱的税金;倒是洋米、洋面、五谷类——这些都是免税的——但是中国人用这些东西用得很少。唯一一个可以挽回一些颓势的,只有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的鸦片

    听闻中方提出购买武器装备,尤其是要购买英国制造的火炮,伯明翰大喜过望!这笔生意若是真能够谈得成的话,自己在政府中的位置,想来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呢!这样想来的话,这一次进京之行,倒真有意外之喜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