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17中文 > 重生之腓特烈威廉三世 > 第六十三章 改革进行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网] https://www.17zhongwen.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威廉在经过无数的探讨与研究后发现,普鲁士王国的经济基础是落后的农奴制经济。贵族把农民固定在庄园上,农民是无人身自由的依附农奴。农业生产率低。尽管如此,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冲破种种阻碍,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以商人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和手工工场阶段。

    而那些资产阶级对现状越来越不满。政治上专制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朕乃君王,故应为所欲为”这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座右铭,也为普鲁士历代君主所尊奉。国家公职几乎全由贵族担任。靠武力起家的普鲁士王国“不是一个拥有一支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拥有一个国家的军队”

    原本的历史上,曾称雄一时的普军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经落伍。首先,普军不是由自由公民组成的国民军队,而是雇佣军队。士兵的补充主要靠买、骗、抢。

    王室募兵官们把普鲁士和德意志其它各邦的声名狼藉的地痞无赖罗织军中,为维持军中秩序而实行野蛮的惩罚制度。其次,军官的晋升按出身、服役期限而不按战绩。

    贵族子弟几乎垄断了普鲁士军中全部军官职位,贵族军官把容克的傲慢心理和阶级偏见带入军中,造成官兵的严重对立。腐朽的军官晋升制堵塞了那些智勇双全、战绩卓著的平民士兵的擢升之路,而贵族子弟即使怯懦无能亦可平步青云。这泯灭了士兵的战斗热情和献身精神,导致了军官队伍的年龄老化、生活腐朽,助长了因循保守的风气。

    再次,连队经理制度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时代还比较严格,到弗里德里希二世时采用了极其有害的形式:国王将全年兵饷一次发放给连队,每人月饷为3塔勒5格罗辛。训练期初为3个月,后减至2个月。其余10个月连长把本连70名本地士兵的60名放假,只将通常的60名外籍士兵保持足额。因放假士兵不领饷,这笔钱便进了连长的腰包。连队经理制度使军内吃空饷盛行,部队缺编现象严重。大风小说

    此外普军所奉行的线式战术已经落伍。普军是采用军棍训练出来的、运转准确的笨重的战争机器,这些士兵能够应用的唯一战斗形式是线式战术。“这种战术在弗里德里希二世时代达到最完善的地步”全体步兵排成三线,成一狭长而中空的四边形,以战斗队形为一整体运动,行军速度为每分75步,只能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战。靠优势火力和一次突击取胜。

    然而,万物皆失,万物皆流。武器装备的更新、军队编制的变化,使线式战术落伍了。然而普军中的权贵集团仍盲目乐观不思改革。总之,经济落后、政治反动和军队的腐败使得在原本的历史上貌似强大的普鲁士被拿破仑打的一触即溃。

    威廉深思熟虑之后认为:

    必须唤起国民的独立自主的情感,必须给他们以认识自己、主宰自己的机会……我们崇高的活动领域,不外乎打碎各种旧形式,摆脱成见的束缚,指挥、促进复兴工作,并使之自由发展而不受阻碍。”即是说,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打碎旧的制度,振兴普鲁士。在威廉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整顿改造军官队伍,提高军官队伍同执行野战任务。第二类后备军在战时执行警备任务,以便常备军和第一类后备军全力以赴进行野战。国民军在敌入侵时保护交通线。实行坚壁清野、配合常备军作战。

    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贯彻寓兵于民、平战结合的原则、便于三者相互配合,既利于常备军和第一类后备军排除后顾之忧,实施机动作战,又增强了军事潜力。这对小国寡民的普鲁士保持较强的军事实力和潜力是十分有利的。

    第四,改组中央军事机构,加强对军队的统一指挥和管理。政出多门,指挥系统紊乱是威廉渴望改革的又一原因。没有高效的统一的中央军事机关,也难以贯彻落实军事改革的措施。威廉初步计划成立军事部。下设军事局和军事经济局,用以协调全普鲁士军事工作

    第五,破除传统观念,发展军事理论。生产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军队编制体制的变化必然给战略战术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军事理论的发展。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军事学术原则已经过时,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固步自封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

    威廉认为军事改革必须在充分考虑国情、军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军的先进经验。军事上往往是先进者胜利,落后者败北。军事改革的迫切性,一般来自本国军事上的落后。普鲁士军事改革是在误败军目的情况下进行的。

    原本历史上普鲁士的改革派始终以拿破仑为师,力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和新的兵役制度、编制、战略战术贯彻到军事改革的措施之中。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废除贵族特权和野蛮惩罚制以及采用新的战略战术都是学习法国的结果。

    但是,学习外军若不与国情、军情相结合,改革措施便难以贯彻落实,取得成效。军事改革派在学习法国的同时实行了常备军、后备军和国民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便是结合国情军情的结果。此外,改革派根据当时情况还注意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和提高军队的“精神战斗力”。一般来说,改革的第一阶段以“师夷”为主,改革的第二阶段以在结合国情军情基础上创立出“制夷”之善策为主。以胜利者为师,奋起改革,后来居上,从而反败为胜,古今中外不胜枚举。普鲁士军事改革便是明证。要反败为胜,把握好学习外国、结合国情、注重提高等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威廉强调军事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军队的总体战斗力。根据各自的情况,妥善地解决军事系统的各个环节的轻重缓急关系是提高总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军事系统涉及人(官兵)、武器、编制和军事学术四大子系统。其中人和武器是硬件系统。军事学术是软件系统。编制按军事学术原则保证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但是,人既是战争中的物质因素,又是精神因素。因此,任何军事改革都必须首先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官兵的士气。

    普鲁士军事改革是围绕着上述四大子系统展开的,但有所侧重。威廉认为有必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和精神素质作为重点。

    ps:这一章算是复制的,嘿嘿,今天晚上刚回家激动了,喝的多了点,大脑里面已经没有东西,万望各位海涵。求各位大大多多支持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